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网上展厅 会员中心 理论研究 美术教育 展览信息
当前位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官网) >> 征稿通知 >> 浏览文章

如何开展重大题材的美术创作?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1日 浏览次数:

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与香港大公报社等共同主办的“世纪伟业——中国绘画艺术特展”继十七大期间在香港成功展出后,11月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一批高质量的艺术精品亮相,尤其是数十幅表现香港百年沧桑和祖国世纪辉煌的主题性创作,十分引人关注。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历史题材主题性创作成为近两年的热点。在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美术界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就展览所蕴含的意义、对主题性创作的探索以及启示等进行了探讨,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琦担任学术主持。

    赵树栋(策展人、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
    各位嘉宾,大家好!此次活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一批理论家和艺术家的策划、指导和亲自参与下,在对创作的内容、形式、作品的要求、参展艺术家名单以及草稿的审核等,提出反复的修改意见之后,我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今天,借此机会向给予本展关心、支持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邀请理论界的权威人士、艺术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共同召开这次研讨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点评作品,交流主题性创作的理论见解,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夏硕琦(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想先介绍一下有关情况。首先,此次画展组委会尽其所能邀请了一批海内外极具实力的艺术家参与创作。仅就油画来说,获金奖的有18人,获银奖的有21人,获铜奖的有19人。中国画领域也有一批艺术家曾经在各种大展中获得奖项,其中有的是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
    其次,作为主题性展览,在创作前画展艺术委员会针对重点作品的草图反复研究和讨论,并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展作者也多次进行修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投入、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此次大展在香港及内地广受关注,激励艺术家各显其能、建功立业。

上升到国家、民族、文化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

    詹建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著名油画家):
    从美术创作角度看,国际范围内围绕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革命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专门花大力气组织有成就的画家来进行创作的很少。很可贵的是,只有我们中国还保持着这样一个特色。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历史画和重大主题创作,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它在体现民族的凝聚力、文化的创造活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艺术家,其创作面可以很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但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民族的需要、文化发展的需要,专门进行一些重大历史题材主题性的绘画创作,我认为很有必要。
    主题性创作在美术领域很重要。它有两种方式:一类是直接反映事件本身、主题鲜明的题材,一类是间接反映主题,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性,用风景的方式或其他内容间接呼应主题。这次展览的很多国画属于后者,但它们与主题也有呼应。这是本次展览对学术层面的一个启示。
    为了历史题材创作的需要,大家应该研究此类题材如何在艺术、学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安远远(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
    这次展览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个好的补充,也提供了一次借鉴和研究的机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时期,回顾历史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回顾不仅仅是从教科书和其他的史料来研读,也可以通过视觉传播方式来表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油画在主题性表达过程中,自己的风格面貌正在形成。这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自主文化意识,文化崛起在主题性文化创作里也有了特别多的表现。在这次香港回归10周年主题创作过程中,画面抽象的表达和颜色构图,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如何用自己擅长的创作方式去表现,这是我们今后在历史题材创作中需要思考并进一步提倡的。
    感谢参与这次活动的艺术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辞辛苦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你们用当代人的视角、表现形式、审美方式,为未来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此次展览气势较大、面貌多样,特别是作品与主题“世纪伟业”配合密切,这是画展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文革”后,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主题性创作渐趋边缘化。但是这次展览的很多作者都是职业画家,他们还是主题性创作的主力,为展览做出了很大贡献。我觉得题材还是有轻重之分的,有的题材是重要的,能够决定作品的精神含量,尤其是现在国家推出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情况下。因而这个展览不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对全国的艺术创作、画家的艺术生涯具有积极影响。

现实主义与当代品格凸显  造型能力与艺术个性并重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接触甚至也直接策划过几个有关香港回归10周年的展览,此次展览是我所看到的最成功的一个。因为它的主题性非常强,那就是中华民族奋斗直至取得辉煌的这一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香港屈辱地分割出去到回归祖国,特别是回归后10年香港社会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南京条约》到1949年大逃难,到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进行谈判,再到江泽民出席香港回归仪式乃至今天。这一百年的历史均通过美术创作表现出来,这非常不容易! 
    文化部等部委正在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此展可以为之提供一个借鉴。今天所进行的历史主题创作,与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不可能完全一样。今天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的理解也会有不同。因而我们一方面要强调现实主义的精神,针对历史真实进行各种角度的表现,另一方面要关注它的当代美术品格。也就是用今天的审美视角来看待历史、表现历史,尤其是注重和尊重美术创作规律、造型艺术规律,这方面还有待探讨。像徐晓燕的《长城》、陈宜明的《香港你好》、杨尧的《香港股市》等作品,我印象比较深。他们注重从当代造型艺术的视角上来发掘现实主义的美感。另外,对于历史题材的创作来说,沉淀非常重要。
    王镛:
    这些年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对徐悲鸿造型体系的反思,许多画家的素描造型能力比较弱。如果说画家有很好的表现思路,但缺少严格的写实造型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主题性创作。因为主题性创作不是单纯地表现历史事件,还要表现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人物的精神。
    在主题性创作中,人物造型尤其应该放在第一位,要深入刻画人物的精神和性格。表现香港回归不是画一下回归的场面就完成任务了,真正打动观众的还是人物的形象,特别是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领袖人物或者通过群众的某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物的关系。此次展览的油画部分,很多作品通过正面表现香港回归以及它的百年历史,难度很大,但是画家表现得很好,尤其领袖人物画得很传神。比如《胡锦涛会见曾荫权》。
    另外,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还要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不仅在选材上,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是如此。比如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虽然表现历史,但更多地表现带有悲壮色彩的英雄,尤其对英雄的重新理解和塑造,这就体现出画家的个性。

处理好主题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张祖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从什么角度去表现香港历史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许多画家没有亲临香港的切身感受,我提出了创意——可以组织一批有创作能力的画家亲临香港感悟回归10年的发展变化,然后通过写生活动收集素材,获得表现历史和现状的灵感。于是我们在今年五六月份组织了25位画家奔赴香港,历时5天,集体创作。画家们深入街头、港口,多角度展现香港的时代变化,表现了他们非常强烈的敬业精神。
    当然,我们也面临了许多学术性问题。在国内的时候,油画家大多是表现山水、高原地貌、东北乡村的,而这次到了香港触目所见都是楼房,如何表现香港的现代建筑,如何体现出香港现代生活的时代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画家为创作付出了很大心血,正因为大家的勤奋才使展览完成得比较好。
    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反映时代应深入生活。只有亲身投入,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没有这样深入的经历,仅靠图片、文字很难把香港最近10年的成就表现好。
    王镛:
    这次展览中,有些作品乍看上去跟主题性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如山水画、花鸟画。这里有一个主题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主题性不应单一地理解为再现历史事件以及表现那些人物。比如马骁的《恋歌》,就是表现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和祖国依恋的关系和情感。比如画香港、大陆的风景和花卉等,都可以表现主题。通过这次画展,我们应该对题材的重要性,特别对主题性创作有重新的认识。
    田中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这次展览题材的多样化反映了历史画创作的丰富性。其中很多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历史,比如王惠的《紫荆花》,巧妙地通过紫荆花下两个很可爱的孩子,以小见大,把香港回归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生活化和诗意化了,非常成功。
    历史画的作品是成功的。尤其是主题性的历史人物画,强调历史唯物观,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方面非常突出。比如赵力中的《日出东方》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

主题性创作要不断创新

    邵亚川(武警创作室创作员):
    在现代美术大潮中,主题性艺术作品是百花丛中一种耀眼的花朵。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工程的启动,不仅使艺术得到发展,也更加激活了主题创作,在文化导向上也起到重要作用。这样能让更多的画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特展,部队画家参与创作的较多,反映了主题性创作是部队画家的一个强项。
我们要提倡与时代相称的艺术经典,作为主题性创作,要创新,要有新意,要解放思想。艺术家要摆脱很多思想束缚,尤其是延续主题性创作,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这点在本次展览上体现得更加明确。提倡有创意,就是要有独创性,要创造新的与时代相符的主题性绘画的经典。我们不能复制过去的经典,而是要鼓励创造现代的经典。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这次展览出现了一些很有感染力的作品,像邵亚川的《南巡》,在塑造形象、组织画面,把握气氛、光线和人物情态方面非常难得。我觉得历史画的创作最关键的是艺术家对历史的认识深度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这样,在转化成艺术形象、组织构成画面以及处理气氛、色彩时,才会有依据,才会有完整的表现。有了情感内核,我觉得画面就成功了一半。
    香港的现代生活实际上不太适合艺术表现,但是这次展览涌现一批优秀的作品,比如丁易林对香港机场的描绘,处理得很好,尤其是那种现代感和氛围。另外,《香港股市》场面的描绘也透出现代感。

主题性创作的审美教育功能

    孙志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虽然艺术的多元化曾一度使主题性的绘画创作淡化,但是从这次展览看,主题性创作很有意义。刚才展厅里有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小学生都来参观展览。这充分说明主题性画展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在对年轻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展览兼具教育的功能。我觉得,一方面应该提倡主题性的展览,另一方面要让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主题性展览发挥其作用。
    焦尚意(《北京青年报》美编室主任):
    这个展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主题性创作,我以为主题性应该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这次展览是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同时,那些重要的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也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最直接、最有影响的方面。希望这样的展览再多一些。应该强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主流的文化价值,至少要让青少年观众记住那些重要、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建议我们的政府部门、学术单位,还有事业机构更加重视主题性创作。

主题性创作的市场前景看好

    张苑(《艺术市场》常务副主编):
    其实,艺术收藏也是收藏一段情感,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艺术家对待一件艺术作品,总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才能够创作出比较好的作品。市场的收藏,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主题性创作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主题性创作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持。这次展览的创作群体基本上是以知名画家为主体,很多是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的,是扎扎实实的创作团队,他们的作品可以放心来收藏。同时,作品既是红色的,又是经典的,适合国内收藏红色经典的收藏家。从这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平看,它们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王镛:
    从长远来看,主题性创作未必说没有市场价值,很多主题性的作品将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这次比较可贵的是画家都投入了很大热情,创作都相当认真和严谨,特别是画家的热情与主题性创作需要特别吻合。

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从事创作

    杨留义(画家):
    这次展览展现了时代的辉煌,尤其是香港回归后的成就,也展现了参展画家热爱祖国的心情,意义深远。这些展出作品的质量、境界都比较高,画家能有这样的平常之心、清静之心也非常不容易。
    崔开玺(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此次特展的历史画创作,我是将其当成重大历史题材来完成的。我查阅大量资料、做文案,反反复复观看香港回归盛事的整套光盘。我在这些资料中找到了选题的依据——英国人的商品进来后,要通过它的运输船输送鸦片,再转往内地销售。有了这个依据,继续往下画的底气就比较足了。
    历史画的创作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香港是深水港,如果画面上有拉船的,这不是闹笑话吗?所以我觉得历史画的创作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且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智慧才能做好。
    刘亚安(河北省唐山市美协主席):
    接到《虎门硝烟》这个题材后,我以学习和探索的态度做了自我尝试,翻阅大量的资料,寻找当年的痕迹和氛围,后来到香港采风时也注重寻找那个时代的感觉。由于没有特别具体的资料,现有的绘画中所呈现的一般都是片段和局部,所以画这幅画的过程比较艰难。
    为了完成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并能反映出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扬眉吐气的瞬间,我做了许多尝试,最后选择了全景加后部俯视的画面,既能凸显主题又能反映出硝烟的场面。这幅作品中,我采用小线表现面的感觉,这为我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许琢(《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专刊高级编辑):
    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各个方面尤其是艺术创作领域都在为此积极努力。这个展览很成功,下了大力气,组织了高水平的画家,作品创作非常认真,做了深入调查研究,有丰富的材料积累,所以创作出来的东西比较扎实。
    李耀林(《北京晚报》美术部主任):
    与1997年香港回归时展览相比,本次展览有这样几个特点:题材更广泛,艺术家的思想更成熟,同时,内地艺术家对香港的理解、认识和表现,比10年前也要深入和拓展得多,作品表现也更为深入。
    同时,可以看出今天的艺术家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处理更加从容。在作品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香港的历史,也可看到很多政治家、重要人物、风景和市民的生活。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大河艺术网 中国书画报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油画学会网 美术报 中国美术馆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 e-mail: weihongyou1976@163.com
电话: 河南省美协办公室、会员部电话:0371-63932203 展览部:63930045 传真: 0371-63930045 备案号: 豫ICP备09004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