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网上展厅 会员中心 理论研究 美术教育 展览信息
当前位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官网) >> 评论 >> 浏览文章

“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王  双

 

2012年10月27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下午,中国美协在七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研讨会。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秘书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乌力吉,《美术》执行主编尚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外,研讨会还邀请了参展的画家代表妥木斯、周荣生、苏新平、龙力游、朝戈、李爱国、刘金贵等。中国美协研究部主任吴涛毅,副主任梅启林,以及媒体记者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担任学术主持。

主持人张旭光首先对展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向大家介绍了与会的专家们。他表示,这次展览中既包罗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早期作品,还涌现出一批新作,尤其是发掘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少数民族画家,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导向性与建设性。本次展览将党的文艺政策和艺术家的创作情感、个性结合在一起,在纵向上梳理了建国以来三代艺术家的情感力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社会效益。

刘大为主席对这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这次展览的成功之处在于梳理内蒙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收集散落各地的内蒙题材作品,为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列出个案专题,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艺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个展览确实兼顾到了这点,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在这个展览中大家可以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气息,一种浩瀚的气势,这与其他工业、农业、城市、青年主题的展览是有差别的。刘主席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对于内蒙古美术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肯定。内蒙古这块土地丰富多彩,蒙古民族淳朴、剽悍、乐观,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事业也突飞猛进的发展,油画、版画、工笔重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来说水平也是比较高的。作为一个美协工作者,一个内蒙成长起来的美术家,他感到十分欣慰。

薛永年认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国美协立足于中国美术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连续举办少数民族题材的大型展览,带动画家们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梳理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状况,用艺术的形式维护祖国统一,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展示了几代美术家们的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美术事业发展的缩影。通过这次展览,不仅可以梳理内蒙美术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看到六十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写生与展览,强化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宣传了党的文化政策,真正做到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统一。

妥木斯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画家,要时刻保持紧迫感,不能因为现在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停留在原地吃老本,一定要全局考虑,看得更远更深,不断观察、研究和思考,力求向前再迈进一步。如果不能做到一步步向前,做出更好的成绩,去扩展中国美术的多样性,恐怕就有些失责。内蒙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自治,到现在已经半世纪有余,具体到美术作品,应该有越来越新的、高水平的,不仅仅停留在反映生活面貌这个层面,一定要在艺术上有新的探索。对于理论家,妥木斯老师也谈到了几点希望,希望更多的理论家能够关注少数民族创作这个题材,为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学术方面的支持。

刘曦林十分赞同妥木斯老师的观点,他表示,草原的魅力大、作品多,并不是偶然。几十年以来,艺术家们从多角度探索草原广泛的生命力,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种缩影,通过草原的变迁看到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个案专题展览确实令人鼓舞。画家与草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草原成就了画家,画家弘扬了草原文化。边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内地美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合力作用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进步。对于历史上有贡献的艺术家,应该给一个恰当的表现。比如沈逸千、焦心河、古元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们为美术史做过贡献,为推动内蒙美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该再多下点功夫,做得更加严谨,这是我们肩负的一种责任。另外,艺术家们应当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以人物画为例,老艺术家重视记录形象,而当人物画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却转向了另外一种形式,画家们更热爱追求表现服饰。画少数民族题材很容易流于概念化,维吾尔族的鼻子高一些,蒙古族的颧骨高一些,大家有必要去生活中多寻找、多探求富有个性特征和内涵的形象。

罗世平主要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世界的草原文化具有共通性,草原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古代的草原丝绸之路令不同区域的草原文化得到了长期交流。丝绸之路衰落之后,现代性便成为中国草原文化突出的现象,这时候,俄罗斯的草原文化,伊朗高原的草原文化大概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把这种古老的草原文明传承下来,这也为草原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范例。其次,草原文化在审美上显示出单纯、宽博、雄强的特征,这是与新疆、西藏不一样的。在艺术创作中,由于整体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具有共通性,艺术家们尽量理解并提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以不论是在技法,还是总体的审美倾向上,草原文化的特征表现得尤为充分,尤其对于一部分长期生活在草原的艺术家来说,这种图示化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再次,是互动问题,包括内地画家与草原画家间的互动,以及主题文化与民族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两方面。六十年来,许多内地画家来到内蒙古,把中原地区的主流风格与美术倾向带到草原。两种文化互相融合,建立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可分割的关系。草原与内地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画家投入到草原题材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开始关心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不仅仅是在研究少数民族少众文化,由于中国几大边疆区域文化与世界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研究中国的边疆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梁江从策展人、史论家、书画家的多重身份解读了这次展览。他表示,这次展览最大规模地展示了新中国60年以来的草原题材作品,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一次草原题材展览。这样的展览对于画家、史论家、批评家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从策展的角度来说,展览中既有写生、草图、创作作品,还包含了11位艺术家的个案展示,这种立体模式既具有历史的纵向感,又具有横向上的广度,开启了展览策划的新思路,中国美协的这种展览模式为文化部即将举办的策展人学习班提供了一个参照。另外,怎样上升到精神层面探求语言形式的创新成为梁江老师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内蒙古草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艺术家应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现主体的精神感悟,而不仅仅局限在捕捉风情风俗、情节、题材。通过草原生活获得的启发,心灵受到撞击后产生的冲动,将草原变成一种精神倾诉,表达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龙力游分享了自己创作中的一些宝贵经验与体会。他谈到,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人民赋予了草原无尽的浪漫色彩,今天的研讨会对于推动草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大学时期第一次接触草原开始,研究与表现草原一直是他这些年来最大的兴趣。草原绿色的生态与自然和谐的景色充满了生活气息。近些年来,他努力寻找牧民生活中包含的文化韵味,抓住原生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将生活体验及内心感受加以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胡勃生在内蒙,长在内蒙,对草原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他围绕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艺术家之间的互动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谈到,草原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魅力深厚,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蒙汉一家,吸引大批艺术家们来到这里进行交流创作。在草原这块沃土的滋养下,内蒙草原走出来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这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文革”之后,内蒙古吸收大批人才来到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对后来美术队伍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需要认真总结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感情深厚,许多艺术家们愿意表现蒙古题材。与内蒙本土的画家们相比,内地画家们虽然技巧纯熟,但是在表现民族味道上稍逊一筹,这就需要大家相互切磋,多多交流。这次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展览上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乏年轻人的新作,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李一表示,这个展览是草原美术史一幅壮丽的图卷,再现了60年以来内蒙古美术发展的历程。这次展览的精彩之处在于为有贡献的艺术家们分列出专题,把他们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文字注解和资料展示,以便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成就。近几年来,中国美协组织了百名美术家们赴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美协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重视。草原题材的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美术家们赴草原写生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具有本真个性的原创性作品,这种原创性需要不断去草原、去雪域寻找,这次展览也对我们今后如何把握艺术的原创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苏新平作为内蒙走出来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这次展览中有重要的个展。看到内蒙美术事业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他感到十分骄傲。同时,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存在的模式化与趋同化问题也表示了担忧。结合自己的作品,他谈到,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熏陶与影响会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对外来文化进行判断。从草原环境进入都市生活,两种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一种冲突。面对冲突时,创造独特的语言方式,不局限在借用和模仿。去边疆体验生活,如果仅仅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草原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活,需要用心去感悟去理解,比如“浩瀚”这两个字,并不是表面上的广阔开阔,还有一种更加博大的精神因素在里面。

尚辉专门为展览撰写了内蒙古六十年美术发展的历程,他在发言中介绍了文章的脉络与思路。他谈到,虽然写了这篇文章,但是好多地方还没有写到位,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难处在于怎样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串联起来,变成一段美术史。内蒙古美术的起源从尹瘦石开始,他从传统中国画的角度来解读草原题材。上世纪70年代,妥木斯老师将传统中国画与苏派油画结合在一起。90年代之后,草原题材的美术创作又发生了变化,比如苏新平、朝戈、龙力游的作品。这篇文章最终形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浪漫的生活图景。第二部分是真诚淳朴的审美向度。第三部分是神秘幽深的精神牧场。展览中所呈现的美术家对于草原主题绘画的思考是丰富多彩的,实际上文章只是进行了粗略的整理。草原主题美术创作和新疆、西藏呈现出不一样的现象,就在于从草原走出来的美术家们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美术的脊梁,像刘大为、杨刚、胡勃、周荣生、朝戈、杨飞云、龙力游,他们都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看了当代画家们的作品,还是十分激动振奋的,他们将现代性的审美理念和情节性的表现方法相结合,确实也是一种新的标本。内蒙古美术的发展值得美术史界关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充实和修正。

朝戈对“什么是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了解读。上世纪90年代初文艺界有一篇文章,讨论“什么是少数民族文学与艺术”,文中提到了创作的复杂性问题。少数民族创作,一部分来自于本民族的作者,一部分来自于其他民族的作者,他们采用的手段方式不同,但是都应去讨论人的深刻意义。现在的少数民族创作,有时候还仅仅停留在采风的风土人情这个层面。不同民族的创作应该站在这个民族的心灵深处,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人文境界,包括对痛苦、欢乐、生活的诠释。作为蒙古民族的一员,最大的忧患是什么,这个民族许多美好的东西在逐渐消失,从生活方式、服装、语言到情感的变化,这不是单纯的蒙古族面临的忧患,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当他的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心灵都会产生深刻的痛处。艺术家的存在应该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一些,抓住生活的本质,追求更深、更高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发展,是值得美术家、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乌力吉认为,草原文化是游牧文明,是动态文明,动态性决定了视觉符号跟静态的农耕文明必然有所差别。如果说农耕文明倾向于方形,那么游牧文明圆形比较多一些。比如蒙古包、草原图案、草原石人。另外,游牧文明具有包容性,这是草原文化最大的特点。草原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不排斥其他文化,只要是优秀的都会吸纳其中,古代的草原丝绸之路就是个很好的案例。第三个方面强调民族性,草原文化对色彩有特殊的感受力,蒙古族崇尚白色,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鲜艳的色彩搭配高雅的白色很有民族韵味。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讲草原的博大,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地域特征上,更重要的是牧民的内心世界。草原的冬天漫长且寒冷,牧民们克服种种困难与环境作斗争,拥有超越常人的淡定从容。

周荣生表示,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内心十分激动。虽然内蒙古美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无论是从内蒙走出来的画家,还是留守在本地的画家,大家都愈加认识到一个共同现象,实际上内蒙的草原文化并没有被深刻地表达出来,很多仍然只是流于表面。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画家相比,我们在语言的成熟度上、平实的心态上都没有做足功课,真正流露真情实感的画作还是屈指可数。怎样用心灵与草原对话,真正达到心人合一的境界还是有待思考的。

李爱国在研讨会上谈到了创作的一些感想。草原题材具有博大、苍凉、原始、粗犷、厚重的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成吉思汗一样开创了这么大的伟业。最近几年,他一直在两条道路上寻找方向,一条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另一条是做过但是没有成功的。作为艺术家必须要学会深刻的思考,自己挖掘素材,寻找素材。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候在一个能够激发灵感的环境中作品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对于草原题材创作,他将自己形容为小学生,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下去。

刘金贵指出了现代美术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提倡大家用心灵绘画,不要被市场左右,不要流于表面化。现在很多艺术家的画中缺少责任感,蒙古族不一定穿蒙古袍,像朝戈老师的画中,将蒙古族画成穿西装的,照样会有蒙古族的民族特征,这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

薛永年总结到,围绕浩瀚草原这个主题,举办大规模的画展,召开研讨会,实际上为大家提供了进一步研讨探讨的平台。通过研讨会可以发现,这是理论家与创作家的互动,也是创作经验的互相交流。大家的发言既是对内蒙古美术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为中国美协组织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梳理美术史的文脉,加深对传统的理解,推进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总结草原题材方面的创作经验,这项工作可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理论体系。另外,采风和写生活动加强美术家与群众的联系,促进各地美术家与内蒙美术家之间的交流,也使艺术家摆脱了一般图像时代表现感念的弊端,把视觉经验的感受与草原新精神、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为内蒙美术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为其他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借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相互协作,探索主流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为特定的研究创作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凝聚了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的智慧结晶,这次活动之后,将会有新的活动把我们已有的想法推向更广、更深处。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大河艺术网 中国书画报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油画学会网 美术报 中国美术馆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 e-mail: weihongyou1976@163.com
电话: 河南省美协办公室、会员部电话:0371-63932203 展览部:63930045 传真: 0371-63930045 备案号: 豫ICP备09004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