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网上展厅 会员中心 理论研究 美术教育 展览信息
当前位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官网) >> 理论研究 >> 浏览文章

民国时期河南美术教育浅析-摘自2013年《美术杂志》08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张一心

    河南曾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地区。公元178年,汉代的鸿都门学设在洛阳,这个机构设置有美术教育内容,可以看作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美术学校。公元1104年,宋徽宗在开封创办了“画学”美术教育机构。随着宋朝南迁,河南传统美术教育走向衰退。清末民初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的现代学校教育兴起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河南现代美术教育迅速勃兴,从1902年在河南大学堂开设手工图画课,到后来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河南高等学堂及众多的私立艺术学校和师范学校艺术科的创办,可谓开中原现代美术教育之先风。民国时期,河南培养出李剑晨、谢瑞阶、魏紫熙、李霖灿、秦岭云、李浴、胡蛮等美术家,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河南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
    1902年河南创办了河南大学堂,并设置了手工图画课程。其图画课程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门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制图能力。其教学内容、方法大都是借鉴日本的图画课和国内其他师范学堂图画课教学,如铅笔画、淡彩画。1906年河南师范学堂、河南高等学堂也开设了手工图画课程。接着河南公立体操专门学堂、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信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学校、汲县师范学校、东岳艺术学校、河南艺术学校、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河南美术专科学校、河南女子艺术学校、河南建华艺术学校、华北艺术学校、河南艺术学校、大华艺术学校等十几所学校相继开设了手工图画课程和美术专业教育课程,其数量在全国也是较多的。同时,河南其他地方的中小学也开设了手工图画课程,特别是省会开封,中小学手工图画课程相对普及,水平也较高。如开封一中、二中、女中、北仓女中等学校都开设了手工图画课程,河南现代美术教育在全省各地艰难而快速地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真正办学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影响较大,能代表河南民国初现代美术教育水平的还是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东岳艺术学校及河南艺术学校。
  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初建于1904年,当时称简易师范学堂,1905年改为河南师范学堂,1907年升格为河南优级师范学堂。该校于1906年在博物科里开设了手工图画课程,1924年又成立了艺术科。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办学历史长,又是公办的学校,在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上是当时较好的学校之一。有一批优秀的美术教师在该校任教,如孙世灏、杨蕃周、李耘森、许一鸥等。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水彩画、油画、素描、中国画等。在教学上早期推行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后又采用设计教学法。该校培养了众多的美术工作者,分布在大江南北,其中东南大学教授李剑晨、江苏省国画院画家魏紫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胡蛮、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丁井文、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浴等取得的艺术和学术成绩最高。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在河南美术教育史上成就突出,但是到了民国中期该校多次更名、改组,遂在历史中湮灭无闻。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所学校的部分专业先后合并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和开封师范学院。
  东岳艺术学校(1919—1938),最初名为开封专科师范学校,是河南私立艺术学校中办学历史最长、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较强的一所艺术学校。其校址在开封东岳庙和南土街黄家胡同的民房中。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委员制。开设水彩画、素描、透视学、中国画、雕塑等课程。校长为周子樾,早年曾留学日本。西画教师有耿德远、林国选、王公仪等;中国画教师有杨蕃周、陈锡鲁、陶一清、彭八百等。河南省教育厅对该校也较支持,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对该校的视察报告曰:“学校经费来源,计省款补助一千元,学生缴费每人每期20元,年计一万六千四百元。”[1]学校设有艺术师范科、体音科、图音科。学生规模最多时达到500人,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专业课外,另有日语、英语、历史、中文等选修课。该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到工厂去实习。在近20年的教学中,学校培养出艺术工作者千余人,其中河南现代美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谢瑞阶曾就学于该校,后又在该校任教。
  河南艺术学校(1931—1949)的创办人是焦端初、谢孟刚和朱荣轩,他们本是东岳艺术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学生中威信很高,但因与当时的东岳艺术学校校长赵建平发生矛盾,三人离开东岳艺术学校,并把学校里的学生带走,成立了河南艺术学校。其教学方法与东岳艺术学校大致相似。有段时间教育厅也曾一年补助2000元公款以支持他们三人的办学,这样在办学经费上暂时有了保证,又加上三人的教学水平高,生源好的时候,每年在校学生有300人左右。在18年的办学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艺术工作者。   
  大华艺术学校(1941—1953)也有一定影响。学校校址最早在郾城县五沟营镇,校长刘诚甫是一位实干家,并提出“苦斗必生,苦干必成”的办学精神,他在困难中一直坚持办学。1953年学校由漯河迁往开封,与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合并。
  除了以上几所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外,其他几所师范学校艺术科的办学成绩也不可忽视。师范学校艺术科大都是省和各地方公办的,在经费、办学质量和师资上都有一定的保证。而其他私立艺术学校,或因其办学经费、条件、师资限制,或因政治影响,往往无以为继。如河南美术专科学校(1924—1926),学校设备简陋,教师紧缺,经费困难,生源少,在校生几十人,根本就维持不下去,两年后停办。河南女子艺术学校(1930—1931),其困境与河南美术专科学校相似,在校生70余人,教育厅又怀疑该校教务主任王历生是共产党员,被勒令解散。河南建华艺术学校(1931—1932),也是因为教育厅怀疑该校一位教师是共产党员,成立第二年就被勒令停办。河南建华艺术学校停办后,该校的学生无处求学,王耀光等人就把河南建华艺术学校改名为华北艺术学校(1932—1933),但是由于学校内部教师之间不团结,经常发生冲突,又无经费,第二年只好关门。华北艺术学校被迫关门后,原教导主任周中孚看到学生失学,他就到处筹措经费,又把自己家中的田地变卖了,把华北艺术学校改为中原艺术学校(1933—1935),硬坚持办了两年学,最终因经费短缺,被教育厅勒令停办。设有美术教育专业的河南体音学校(1934—1936),也是因经费问题,仅开办两年就被教育厅勒令停办。河南艺术师范学校与上述学校差不多,没几年即被迫停办。从上述办学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河南现代美术教育都因经费等问题,办学困难重重。
  从1902年河南大学堂开设具有西方绘画内容的图画课,到后来河南的简易师范学堂增设的水彩画、铅笔画课程,只能算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雏形,其办学思想、目标及课程与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还有很大距离。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河南优级师范学堂美术教学的不断完善,以及东岳艺术学校的成立,一批新教师来河南美术教育界工作,他们把国内外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方法、形式、课程体系较系统地引入,这才使河南美术教育具有了现代性质。

河南写实绘画教学思想的形成和中西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上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已渗入到中国美术教育界,但“河南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则受当时新文化运动领导者陈独秀等大力提倡的西方传统写实主义思想及徐悲鸿等实践的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教育的影响甚深。”[2]而对西方现代派美术和思想理解不够。周子樾、孙世灏曾留学日本或比利时,是河南现代早期美术教育骨干。但一人离开了美术教育界,一人离开了河南。其余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是在国内接受教育,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浸染和当时的国情及自身的生活感受,他们较多地接受西方的写实绘画教育思想,注重写生训练,强调素描,突出色彩学、人体解剖学和焦点透视学等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技能。写实绘画教育思想就这样在许多学校中形成。当时许多青年教师都喜欢到生活中去对景写生,描写生活、表现自然,刻意表现客观物象的光、形、色。如谢瑞阶的油画写生《洛河早上》,以红色表现洛河早上日出的光色,李剑晨的水彩画写生《故宫》也较客观地表现了故宫的建筑。
  前辈写意文人画家大都出身于大户人家,对儒家文化博学多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热衷于写实绘画的青年美术教师大部分出身低微,长期生活在基层,生活艰难,一贫如洗。如谢瑞阶、杨蕃周、周中孚等,天天忙于生计,一个人要在几个学校代课,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研究。河南本地开展的有关美术教研活动较少,也没有美术教育社团组织和专业报纸、杂志。早期影响较大的学术活动是1934年举办的“河南第一届书画展”和青年版画家刘韡鄂策划组织的一个规模不大的“中国木刻展”。由于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与外省的学术界、美术界接触较少,个人的美术教育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和社会需要突出美术教育的功能,而写实主绘画教育侧重于社会的教育功能,教师们为生存所需和从他们的生活感受出发,他们选择和坚持写实绘画教育思想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写实绘画教育思想符合河南民国美术教育的需求。对河南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河南民国时期现代美术教育在思想和形式上的单纯、朴实。
  民国初期,学油画和水彩画对年轻的美术学子是非常时尚的事情,当李剑晨和孙世灏把西方高水平的水彩画和古典油画引进河南美术教育界时,曾激起了年轻的美术学子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水彩画、油画在河南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地位。谢瑞阶、林国选、杨蕃周、周中孚也都从事油画或水彩画教学工作,当时的油画和水彩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到了上世纪30年代后期,河南城市沦陷,大部分学校转移到山区,购买油画和水彩画材料、工具非常困难,油画和水彩画的教学遇到了困境,部分教师开始转向中国画教学。另一方面开封和洛阳是河南经济和美术教育发达地区,它们作为文化古都,市民对中国画的收藏与其爱好程度都要胜过油画和水彩画,中国画因为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促使了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而油画和水彩画作为一个新的画种,河南百姓接触得少,收藏和爱好者不多,观众也少。以上诸因素促使青年油画教师转向中国画的教学。1937年李剑晨到法国留学,孙世灝离开河南回到故乡湖南澧县,谢瑞阶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的研究,河南的油画和水彩画教学经历了以上人事调离,也就大为衰落了。
  当时,河南艺术类学校大部分在河南省省会开封,在开封办学,没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丰富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河南的艺术类学校和教师为了生存把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抗战期间,山区的物质匮乏,油画和水彩画材料、工具难以买到,部分教师转向中国画教学也是环境所迫。写实绘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后来注重中国画的教学,弱化油画和水彩画教学,是当时现实状况造成的。
  
河南民国时期几位有影响的美术教育家
  民国时期对河南美术教育影响较大的几位美术教育家有谢瑞阶、李剑晨、孙世灏、周子樾等。1919年周子樾从日本留学归来,第一个把西方绘画带入中原,他与王黄石创办了东岳艺术学校。虽然周子樾在东岳艺术学校工作时间比较短,但他是第一个从海外留学回来到河南美术界任教的教师,对刚刚兴起的河南美术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谢瑞阶是河南美术教育界的奠基人。他1902年生于一个耕读之家,父亲是个乡村教师,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中国儒家文化。1921年谢瑞阶考入东岳艺术学校,1923年插班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4年毕业。1924年谢瑞阶回到东岳艺术学校任教,并同时在其他中学兼课。谢瑞阶对民国时期河南美术教育的贡献:1.他把在上海实践的西方现代美术教学中的素描、色彩、人体解剖学、焦点透视学等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引进东岳艺术学校。这套教学方法规范和完善了东岳艺术学校的教学,并一直成为东岳艺术学校在后来14年的教学基本方法,也影响了当时整个河南美术教育。2.丰富了中国画人物的教学内容。30年代他又自学中国画,运用西画的人物解剖学知识来分析、讲述中国画人物造型,编写了《人物画法简述》一书,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3.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谢瑞阶针对河南中小学艺术、体育教育现状,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艺术、体育一人兼,即在中等艺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中培养体育、音乐、美术复合型的师资,学生要体育、音乐、美术、劳作4门兼修。这种体、音、美复合型的教师培养模式不但一直影响着河南民国的艺术教育,甚至到了20世纪60年代,河南的艺术教师的培养还遵循这一模式。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省会开封沦陷,河南的美术教育非常困难,大部分私立艺术学校倒闭,谢瑞阶随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迁至伏牛山区,在教室短缺、衣食无着的山区,他乐观向上,鼓励学生要积极进取,努力奋进,战胜困难。谢瑞阶一直没有离开河南美术教育界,他说:“我是一个教师。有人说我是画家、书法家,我不敢承认,我却可以承认我是一个教师。我觉得教师这个工作很光荣。”他终生热爱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传正道”自勉。谢瑞阶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形式上为民国时期的河南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剑晨,河南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于1917年考入河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3年后毕业回河南。他先后在河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河南女子师范学校、东岳艺术学校等学校任教11年。李剑晨在河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对水彩画特别喜欢,后在北京国立艺专,师从捷克画家齐提尔研习水彩画。其早年的水彩画用笔豪放、色彩简洁,深受河南美术教育界推崇,不少想考外省艺术学校或想学水彩画的青年学子都拜李剑晨为师,他为河南现代水彩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中国美术界培养了不少美术家,如秦岭云、李灿霖、龚柯、张景豪等。
  孙世灏,民国时期河南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1919年赴法学习,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接受教育,并在法国、比利时、德国举办过个人画展,他在国外学习10年,回国后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2年孙世灝来河南待遇和条件较好的公办学校——河南省立师范学校艺术科工作,并担任艺术科主任。孙世灝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油画家,他把欧洲古典绘画风格带到了河南,拓展了河南省立师范学校艺术科的专业教学,凸显了河南省立师范学校艺术科的专业性,提升了河南民国时期油画教学的层次。1937年因抗日战争,学校要迁移,孙世灏离开河南。
  河南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振兴,虽是众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离不开以上主要核心人物的杰出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为河南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增添了光彩。

四、河南民国时期办学之环境
  民国时期,河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思想保守,工业落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创办了50家军用、民用企业,而河南在1899年才有第一家近现代企业,即官办的开封机器局,比东南沿海地区晚了30年。军阀大战、日军血洗、花园口大决堤、1942年的蝗灾等天灾人祸,都发生在河南。河南人就是在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还继续办美术教育,可谓苦矣。河南办学环境之恶劣,恐怕是全国之最了。民国时期河南美术教育在痛苦与焦虑、自卑与自强中举步维艰地前行。它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步,其道路曲曲折折、困难重重,既有来自传统的压力,又有来自西方现代教育的冲击。河南现代美术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与其他省相比,其艰辛和痛苦令人难以想象。在此环境中产生的美术教育思想是朴实的,并带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
  河南现代早期美术学校的创办与上海等地不同,上海办学人自身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会得到资本家及教育部的经费支持。河南的教育行政虽有时给某些学校一点经费,但也不正常。河南民国时期战火纷飞、经济瘫痪,在这种环境中办教育可想而知。河南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在办学经费上一直存在着诸多困难,较好的公立学校经常几个月发不下来工资,因工资之事学校经常到教育厅说理,如“1920年左右积欠教职员薪水竟达年余之久,学校会计虽终日赴领款机关坐催索讨,往往是不名一文,教款困难,已达极点,教育当局无计可施”。[3]1928年谢瑞阶在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书,由于学校几个月发不下工资而处困境,只好到北平谋生。私立美术学校办学更难,办学人自己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政府对私立学校经费投入很少或根本就不予支助,办学经费全靠学生的学费,造成了经费困难,办学条件差,许多私立的美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只办了一两年就停办。如河南艺术学校,周中孚为办好河南艺术学校,“不顾家人反对,变卖土地十余亩,价值三百余元,又向同事朋友借贷六百元,作为学校经费基金”。[4]两年后因经费短缺、设备简陋,被教育厅勒令关门。还有河南美术学校、华北艺术学校勉强办学一两年,因经费困难停办。这种现象在河南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史上经常发生,影响了河南民国时期现代美术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另外,“从1913年至1948年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更换了32人次”。[5]河南现代美术教育很难得到官方支持。其次国民党经常怀疑学校里有共产党活动,勒令学校停办,如河南女子艺术学校教务主任王历生被怀疑是共产党员,教育厅勒令停办;河南建华艺术学校共产党员方志刚被国民党追捕,学校受其影响而停办。再者更名或合并频繁,河南现代的师范学校数量不少,但经常更名、合并、分开,如简易师范学堂从1904年至1949年七次更名、合并、分开,1949年与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开封师范学校。政治、战争,频繁地更名、合并、分开等因素对学校的发展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也使一些学校昙花一现。
  纵观河南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虽然出现了像李剑晨、谢瑞阶、魏紫熙、李浴、李霖灿、胡蛮这样著名的美术家,但是值得反省的是:首先河南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思想、方法、形式也较单纯、朴实。其次私人办学缺少计划,随意性较强,有时出现了刚开办就倒闭的现象。再者河南民国美术教育整体水平放在全国来看并不突出,与上海、北京和南京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相比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与河南落后的社会经济和地处战争范围之中的窘迫以及较封闭的思想观念都有直接的关系。河南的现代美术教育在困顿中求生存,在危难中求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

注释:
[1]梁小岑,《河南省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二》,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1996年版, 第11页。
[2]汪俊林,《河南现代早期美术教育中的缺憾与启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荣典岑,《开封文史资料第一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9页。 
[4]张绍卿,《河南现代美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版,第297页。
[5]陈德尚、王文中编著,《开封市教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 112—113页。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大河艺术网 中国书画报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油画学会网 美术报 中国美术馆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 e-mail: weihongyou1976@163.com
电话: 河南省美协办公室、会员部电话:0371-63932203 展览部:63930045 传真: 0371-63930045 备案号: 豫ICP备09004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