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网上展厅 会员中心 理论研究 美术教育 展览信息
当前位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官网) >> 理论研究 >> 浏览文章

论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永恒价值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常  安

        

    现实主义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虽久经坎坷、几度沉浮,却始终处于主流地位。进入新世纪前后,现实主义的命运、前途和地位则受到质疑。目前,围绕美术界正在展开的“重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及重振现实主义大讨论,重新强调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现实主义无论作为偏重“写实”兼蓄别样的创作方法,还是作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种艺术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并不可替代地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

 

    一、现实主义与中国国家现实精神相一致

    首先,现实主义的首要前提是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亦即,现实主义的审美要求首先在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现实主义重客体、重再现,强调主体的观念应通过再现真实生活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最朴素的“写实”的艺术。也正如此,“虚假”与“不真实”是现实主义的大敌。这对于一个需要实事求是精神的时代来说,在艺术上也必然召唤现实主义。实事求是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说,现实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在艺术原则中的具体体现。过去,由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违背客观现实,违背创作规律,从而导致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一度受挫、并被扭曲。一些人却把这笔帐算到现实主义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其次,我们的艺术家们,面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总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要选择一种最佳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原则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情、认识、理解和评价等。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正是由于它进入中国后,一方面注入文化启蒙和民族解放意识,迎合了中华民族求生图存的需要。譬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三位变革思想家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他们选择“写实主义”这一共同的艺术主张,不仅是“求艺”而更是从“救国”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美术的变革,从而把美术与民族科学启蒙和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30年代以后,以徐悲鸿为代表崇尚写实的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一种思考现实、关注人生的精神内涵,从而引起社会共鸣,为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起到了前驱作用。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创作土壤,更有深厚的接受土壤。中国的老百姓从深处比较认同的是那些感到亲切的、真实的东西,而非不知所云、虚无飘渺、远离实际的东西。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来看,始终贯穿着“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艺术观。现实主义作为近代艺术中的一种美学精神,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其他艺术流派所没有的直率品质,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战争年代,“在到处是血的喷涌,火的燃烧的惨烈现实中,谁能用画笔把这场悲剧的色彩表现得充满激情与壮烈,谁能用形象把这生死的战斗再现得真真切切,从而震撼、鼓舞、唤起千千万万儿女为救国而斗争,谁也才能够说,他真正把握住了这个时代民族审美的灵魂。”①如今,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现实主义精神并没有消减它的意义和价值。只要《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的警示意义没有过时,现实主义为人生、为大众、为民族的精神价值就不会过时。从此意义上,与其说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或手段,毋宁说是一种关于社会、人类命运的审美精神。换句话说,现实主义已渗透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建构中。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其具有巨大潜力的源泉。

 

    二、现实主义是一种宽泛的历史范畴

    “现实主义”作为外来语,有着多种涵义。但是,无论其涵义多么宽泛,却不能离它原有的涵义太远。其初,我国受苏联影响,现实主义的概念和涵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多次变化。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了。一方面,作为以“写实”为主和现实精神有机结合的现实主义,首先取决于艺术家对人类现实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虽然崇尚“写实”,但并不就等于“写实手法”,更不是说就“写实”这一种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一种远远大于写实创作方法范畴的美学精神。照辩证法的观点,没有艺术的多样化和多维探索,就没有真正的超越过去、包容历史的“深度”和“力作”。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理想时,道路是广阔的,可以而且应该是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就社会主义美术而言,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应是美术的社会性、真实性、向上性和艺术性的多样统一,是对于社会主义美术进行总体意义上的把握,因而是我国艺术家遵循的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正如此,无论思潮如何纷繁多变,流派怎样异彩纷呈,作为国家主体文化思想和精神的现实主义,应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不能乱了方寸。这也正是我们美术界乃至整个文艺界主张“重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和“ 重振现实主义”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有人说,既要搞现代化,就要搞现代派。这种论调乍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现代派是西方19世纪以来的产物,如今在西方已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它也并非与现代化同步,相反,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阴暗面的逆反心理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又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如果说现代主义在艺术中提升“丑”的价值和地位在本质上就已属悖谬的话,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把这种悖谬推向极端,使其创作活动荒诞不经,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中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许能称得上“新”,但中国搞现代化建设更需要贴近现实、鼓舞人斗志的艺术,而非消极的、虚无的、奇谲古怪的东西。

 

    三、现实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和现实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下半个世纪的当代美术,似乎总是和现实主义纠缠在一起,沉浮无定,历尽沧桑。80年代中期以后,新潮美术与现代艺术的 一度活跃,更是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美术的价值观似乎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如今,在社会审美文化多元发展的新语境下,进入了多种创作观念、多样艺术风格的分向共存发展时期。这对现实主义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应该说,现实主义在一种被冷落、被贬抑的情境中,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开放的艺术形态的过渡,实现了审美意识的更新与审美视野的拓展,使其更具有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艺术活力,并以其创作实绩显示了它的并没有过时的生命力。事实上,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情感状态以及时代精神的,能够代表这一阶段美术创作成就的,仍然是现实主义作品。事实说明,过时的、陈旧的只是特定的观念和模式,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内在生命,不是现实主义本身。现实主义作为艺术主流,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艺术要求,体现了一种适应时代、追踪现实的开放的美学精神。应该说,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术中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更不存在成熟而“老化”以及“过时”的情况。相反,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术中还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它还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句话,现实主义远没有穷尽它的发展可能,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发展。

 

    四、现实主义具有“永恒真理的价值”

    近些年来,美术界时不时出现贬抑徐悲鸿的现象,片面地夸大徐悲鸿的艺术主张给中国画坛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徐悲鸿由古典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先驱作用。其实,这种矛头是针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写实”手法的。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各种“主义”一下子涌进了中国。其实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它们的加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使中国艺术界空前活跃起来,同时也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考验,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宽容态度。然而,近年来,一些极端分子打着“艺术”的旗号搞非艺术的活动,动辄叫嚷要使现代艺术“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部分”。也许现代艺术在西方一些国家可以成为主流,因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但是在中国,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审美的等各个方面,都不会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艺术的主流,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前卫”艺术。试想,中国艺坛到处是让人看不懂的抽象艺术、令人费解的装置艺术、使人惊心动魄的行为艺术,到处是枪声、自杀、自残自谑、喂人油、食人肉、裸体表演,该会是什么样的情形?难道这些东西能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正如著名作家梁晓声所说:“在中国,文学必将补上‘现实主义’这一课,一切脱离‘现实主义’内容的形式上的‘现代主义’,实在是撑不起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骨架。”②这种信心不是顽固不化地坚守僵化的教条,而是从发展的、变化的、吸收新的营养的意义上理解现实主义所获得的信心。

    长期以来,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似乎现实主义美术就只能采用写实手法。其实,现实主义美术决不是对生活简单的摹仿,它并不反对和排斥艺术家丰富的联想、想象、虚构和夸张,也不反对和排斥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个人的艺术风格。相反,那种粉饰生活、违背生活真实的描写,那种不健康的照相式的自然主义描写,是现实主义所唾弃的。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是现实主义美学精神价值之所在,如果说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永远不过时,那么,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同时,现实主义也不仅仅充当反映生活或道德批判的角色,而是能够触及到生活的内核,即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的东西。从此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既是一种批判现实的艺术美学观,也是一种艺术上的科学方法。现实主义是唯一正确地解决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美学关系的一个哲学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总之,一条原理或原则,可以用多种方法和手法来表现和体现。我们相信,现实主义有良好的肠胃及消化功能,它可以而且应当接受西方各种艺术流派,吸取其有益于我们的创作经验。它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即是明证。在新的世纪,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现实主义作为多元中的一元,它不会因出现其它艺术方法和流派而泯灭。相反,正是在多元化竞争比较衬托中,才更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相互吸收、借鉴、影响下,它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正如冯法祀先生所说,“现实主义和时代是同步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现实主义,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的。”

(《美与时代》2002年12月下)

 

注释:

①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②梁晓声:《关于〈浮城〉的补白》,载1994年3月2日《光明日报》。

③张晓凌:《为人生而艺术——冯法祀访谈》,载《美术观察》2002年第5期第19页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大河艺术网 中国书画报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油画学会网 美术报 中国美术馆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 e-mail: weihongyou1976@163.com
电话: 河南省美协办公室、会员部电话:0371-63932203 展览部:63930045 传真: 0371-63930045 备案号: 豫ICP备09004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