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网上展厅 会员中心 理论研究 美术教育 展览信息
当前位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官网) >> 理论研究 >> 浏览文章

新时期20年河南中国画漫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常  安

    2000年10月底,由河南省美协主办的“河南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展出的130件山水、人物、花鸟画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可以说,这次画展既是河南新时期20年来中国画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又标志着河南中国画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呈现出的良好开端。正如河南省美协主席方照华先生所言:河南美术界有足够的理由将“跨世纪展”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对待,因为新时期的20年来,我省美术事业空前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但是对以往几十年艰辛奋斗历程的怀念和总结,更是对新世纪的信心和希望。

历史的回顾

    80年代,中国画坛风云际会,先是对“文革”美术的清算,继而出现了一股美术“西化”的思潮,全国掀起了改革中国画的声浪,欲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说要与传统断绝关系,实行全盘西化。美术界不少中青年高喊:中国画已经“危机四伏”、“穷途末路”。甚至有人主张“先要割掉这根毛笔”。似乎中国画真的寿终正寝了。然而十年之间,中国画不仅没有衰退,而且坚持具有“笔墨“精神的中国画还在步着历史的足音迈进。80年代末,美术界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引发出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弘扬。从总体来说,80年代是充满困惑、思考和争论从而也是活跃、纷乱和无序的十年。进入90年代以后,艺术家开始平静,以更加冷静的眼光和理性的思考来分析画坛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反思80年代在理论与创作上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画所走过的道路和遇到的各种困境,以明确自己过去的主流和未来的走向。于是,画家们最后发出“中国画应该姓中”的呼吁。

    毫无疑问,中国画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的主流。民族精神的凝聚,华夏文化的积淀,丰厚、精深而博大,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笔墨精神。这实际上是民族内质的遗传基因,也是画家美学思想的心灵迹化,她呈现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内美,绝不应也不可能用简单武断的态度所能抹杀。尤其是河南,传统的文化积淀厚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文化艺术,正如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容下了南来北往的诸种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原风味。它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既可接纳北派博大深厚的整体气势,亦可汲取南派清新细腻的笔墨技巧,从而南北兼容。在传统师承上,由近代而元而宋唐;在绘画语言表达上,追求笔墨的散漫、洒脱;整体追求则通过线条、笔墨韵味的魅力来表达水墨世界的高妙境界,抒发胸中质朴的情愫,追求当代艺术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正基于此,“带有中原地域中间地带的兼容特性的既有北方强悍、雄健、浑厚,富有刺激与张力,又有南方重笔墨文化内涵、耐人品味的刚柔相济的中原画风”(杨振熙语)已初露端倪。

    河南的中国画20年来发展迅速。60年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河南的入选作品廖若晨星,展线占的最短,如今却令人刮目相看。几位看了这次河南中国画晋京展的美术评论家们这样评价:

    河南是我国的美术大省,各种活动比较多,成绩斐然。河南画家水平比较整齐,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画风很朴实,不空不浮(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河南能拿出这么一个中国画展览,可以说是其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过去河南是书法大省,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绘画大省。河南画家创作状态、心态比较平稳,路子比较正,也比较“持中”(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河南的中国画整体上追求的是一种厚重、雄浑。中青年实力相当雄厚(田黎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专家们的评价基本说明了河南目前中国画的正面状况。

    河南的中国画和全国一样,通过20年的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的浮躁、纷乱和重建、奋争以及90年代的反省、沉思和拼搏、再创,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体表现在:

    1、河南画家提出了“中原画风”这一“命题”,且在大家的努力下渐成气候。

    2、拥有了一支数以千计的中国画创作队伍,出现了一批较有实力和希望的画家。

    3、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等团体和机构,策划、举办了大量的美术活动,为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异域交流活动的频繁,增强了画家们各种不同艺术风格、手法、技巧的相互交融和吸取,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5、多种类型的中国画展对画家队伍的实力进行了有效的检验。

    6、众多的学术研究会和多种美术书籍的出版,促进了美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

    就中国画而论,河南新时期20年间,人物、山水、花鸟画三门类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河南人物画家大多受过学院教育,有严谨坚实的造型功力和丰富的表现能力,涌现出像李伯安、丁中一、马国强等一批卓有建树的水墨人物画家。李伯安是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雄放。尤其是他历时十载、呕心沥血创作的百米中国人物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以其高昂的立意、恢弘的气势、精湛的刻划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被当今画坛列入中国画经典作品之列,李伯安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末一位最有影响力和最纯粹的艺术家。李伯安的人物画最让人动心的并不仅是那些颇具审美价值的笔情墨韵,而更是由这些笔情墨韵铸就的撼人心扉的可触可摸的艺术形象。正如美术评论家马克先生所说:“李伯安的画风大气、厚重,这不光是中原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色,是中国的民族魂。”马国强的人物画注重现实生活,追求水墨诗情。他敏感体察、研究社会心理变动,并以点线面体、墨色浓淡体现出来。他驾驭笔墨线条的功力深厚,尤其擅用飘逸、灵动的长线塑造形象,既紧扣了形象的特征,又在线的组织和用笔的抑扬顿挫间表达出一种自然、从容的意味,从而形成了注重“情韵”表达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优秀画家除了老一辈的丁中一、吴懋祥、史正学等人外,还有袁汝波、张宝松、翟东奇、王清剑等一批青年画家。

    山水画方面,80年代前后,有谢瑞阶、龚柯、郑玉昆、郝石林等老一辈画家活跃画坛。“黄河老人”谢瑞阶,其国画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性地吸取了西画技法,以传统泼墨,结合西画明暗对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画的黄河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写貌传神,在中国画苑中独树一帜。龚柯、郑玉昆也是由西画改为中国画且充满浓郁乡情的山水画家。其中郑玉昆的画题材以嵩山为主,画面气势雄浑、线条古朴、用笔泼辣、墨色浓烈,把“块面组合”与“点线构成”融汇一体,作品无论情感上或技法上,都透露出传统与现实融汇西画为国画所用的光彩。多年来,河南山水画家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已经在体现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笔墨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既扬弃了文人画的隐逸和复古,又找到了适合当代人心理的现代语汇。近年来,著名版画家陈天然、王威等老一辈画家,除了版画有很高的造诣外,还加盟山水画的创作,创作了许多生活气息浓郁,又别具一格的作品。令人振奋的是,继老画家之后,以中青年画家为主体,有着较强创作实力的中原山水画队伍已蔚然形成,并成为河南画坛的中坚。如谢冰毅、何家安、李明、桂行创、李健强等,他们在以中原大山和黄河为主的山水风貌为创作题材,以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大山大水大场面为主的选景,以线为主的表现刻划,以及在书法基础上追求笔墨厚重与力度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谢冰毅初画油画,后转国画。其山水画继承了他的油画风格,并熟练地运用传统的皴擦,以黑、红、紫为基调,行笔深沉、苍劲、凝重,表现了山水的苍茫博大而又气韵贯通。他的山水画的构图与中国人“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欣赏习惯是一致的。他的画打破了造型艺术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在前”,正可谓山外有山,水外有水,让人有种“江山无尽”的感觉。李明以太行山为主要创作题材。他的山水画层层叠叠、巍巍峨峨,笔墨苍劲,气势宏大。他试图从中找到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的东西,同时也不放弃表现自然美及其焕发出的青春活力。

    花鸟画方面,河南有比较大的阵容,从连续举办八届的省花鸟画展可以看出,一年一个新台阶,每次展出都有一些新人新作产生,并有不少人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尤其是2000年初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河南入选34件,获奖8件,是整个参展作品中入选率最高的省份。90年代,河南还承办了“全国首届花鸟画展”等三次全国性的花鸟画展览,不但为本省培养了一大批花鸟画家,提高了创作水平,而且对全国花鸟画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河南已被专家们誉为花鸟画大省。李自强先生以其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为河南的花鸟画发展作出了贡献。王少卿、宋晓东、王绣、薛尔纳、丁云青、李春朴、刘德功、田博庵等一批老中青画家也以其不同的风格,展示着河南省花鸟画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值得称贺的是,河南的工笔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走出低谷,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形成了与水墨写意画并驾齐驱的态势。这一时期,画坛虽曾出现“固守传统”和“全盘西化”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工笔画家们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心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发展自己,默默地沿着健康之路发展。如马岭、韩学中、杨健生、陈文利、开红四等一批中青年工笔画家们,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摆脱思维惯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在实践中,他们注重色彩语言自身丰富的表现力,把色彩作为绘画的基本要素,同时在技法中加入写意成分,使其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物理光色,使其形不恪守传统教义上的造型法则,着重表达主体的心象之色、心性之形。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失去自然而后神,失去神而后妙,失去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可见,用笔随意,抒写自然,是中国画艺术的最高层次,也是河南工笔画家们着意追求的高妙境界。

    另外,以丁中一为代表的一批“新文人”画家队伍在不断探索中壮大,李健强、张文江、王艾平等,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重笔墨,重心性表达,并羼以禅意,在追求一种主观宁静的自我超脱中,反映出恬淡、虚静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支队伍虽说不上强大,但他们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境界给河南画坛注入了几分闲适、几分轻松、几分惬意。

    总之,20年来,尤其近几年来,河南国画界创作队伍的壮大,创作思想的活跃,艺术水平的提高,题材范围的扩展,形式风格的多样化,特别是人才的辈出,为在21世纪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思与展望

    我们肯定新时期20年河南中国画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并不回避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80年代在思潮纷乱中有过的迷茫,90年代“商潮”中又一度陷入低潮,几乎使一些画家束手无策,甚至随波逐流。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新时期美术运动的最大成果是打破了“文革”前后形成的极左思潮下偏狭的审美观念,以及陈旧、僵化的思维定式,拓展了对美术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有效地吸收了当前世界美术思潮及样式所提供的精华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而富有理性精神品格和深厚哲学内涵的优秀作品。80年代前后,老一辈画家对河南画坛的精心开拓,90年代一批中年画家对河南画坛的突出贡献,如今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国画家们稳健扎实的探索进取,都是河南美术界值得欣慰和振奋的。然而,谢瑞阶、李伯安两位不同年龄代的杰出画家已相继谢世,尤其是李伯安的英年早逝,无疑给河南画坛增添了一些悲哀和失落。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年画家群中还缺少在中国画坛上真正叫得响、站得住、立得高、看得远的“先锋”人物。应该说,目前河南画坛还缺乏更多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的能在全国引起震动的力作。这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危机感,不能不令我们认真反思,并进行自我解剖。

    西安美院一位先生在剖析新时期陕西美术状态时毫不掩饰地说:陕西美术界总体文化氛围缺乏敏锐之气,美术队伍文化素质不具学者水准、学养与风范;作品面貌雷同,个性化、风格化倾向微弱,文化感几乎无所显示,理性精神与哲学精神内涵无所建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批评,而诸多媒体中的无聊吹捧几乎认定人人都是大师。即而更尖锐地指出:所有相关中国新时期美术运动的重要成果与陕西美术界无关;陕西美术界只有中场意识,而缺乏前锋精神与人物。众所周知,陕西是个美术强省,不仅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还有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而驰名中外的西安美术学院,还有享誉中国画坛的老中青画家群以及所形成的风格独具的具有深远影响的“长安画派”。与其相比,河南处于劣势,但人家却敢于严历解剖自己,其诚肯令人钦敬。其实他们也确实指出了整个国内美术界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就河南美术界当下的情况分析,虽然人多、产品多、团体(画院)多,但缺乏精英,即前锋人物和经典力作,因而也少有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流派建树与艺术主张。毫不讳言地说,新时期的河南中国画仍处于缺乏活力与创造精神的状态。

    就当前人物画的创作而言,写实的回归已成趋势,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回归。这对于未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走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少画家过分注重画面的精心制作,对其精神性的传达则注重不够。画家在追求艺术语言精致华美的同时,有忽略精神内涵、形式压倒内容、华而不实的倾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过于理想化而缺乏个性,缺乏深度,流于概念化。此类作品,不管是同一画家的不同作品,还是不同画家的同类作品,常给人一种大同小异之感。要么人与事张冠李戴,混淆挪用;要么技巧演示,滥施特技。这些都反映出画家对于生活的感受不够深切,不够强烈,为画而画,抄袭摹仿,无病呻吟,作品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河南的山水画在七八十年代,谢瑞阶笔下的黄河,可谓把中原文化之依托这一客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黄河在前进》及《大河上下浩浩长春》,20年来依然分别陈列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是收视率最高的艺术品,成为河南画坛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1998年在京举办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河南的国画没有作品参展。更令人遗憾的是,河南中国画在全国五年一届的美术大展中,至今尚未实现金奖零的突破。

    花鸟画方面,河南水平比较平稳,缺少力作。也有不少人画花鸟只知其行,不知其理,从外在上追求的多,创作上缺乏个性。还有些人不愿下苦功夫,而利用工具材料搞一些特殊效果,名曰创新。创新有多种多样,关键要看有没有深度,有没有抓住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如果为了一些应酬,一味在那里制作或比葫芦画瓢,永远也不会有出息。

    艺术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然后高于生活。这种“高于”不仅需要画家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作品具有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还需要高度的艺术概括提炼能力和技术表现力。

    当然,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目前的现状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与中国画高品位创作质量的要求难以统一,这使许多画家感到因惑。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既然爱上这一行,那你就得学会孤独和寂寞。”事实上,当前不少画家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受利益驱动,大量重复别人或自己的东西,甚至采用流水作业,粗制滥造。然而,“鸟儿的翅膀一旦系上黄金,鸟儿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现实生活千姿百态,需要用多种形式去表现。即使是成功之作,也不应该去重复仿效。画家也许对某一题材偏爱,对某一技法有独到运用,但从艺术本体的创造性特征上看,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都是创作的失败。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中国画不仅需要适应市场经济,更要对市场经济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画家必须站在历史高度,站在时代前列,以长远的目光去选择自己的位置和选定表现的对象,否则就会被淘汰。

    河南画坛近几年来呼声最大的是“中原画风”,这意味着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但缺少“旗帜”。这里所说的“旗帜”,不仅是指真正的能领画坛风骚的“前锋人物”,同时也指理论导向。建国之初,“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替代了“五四”以后向西洋学习的艺术趋势,中国画受到民族虚无主义的抑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鲁、方济众、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等一批画家率先举起民族化、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相结合的旗帜,以“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为口号,以中国画的基础是笔墨,素描不是中国画的基础,而只能是一个条件为基本理论,借写生手段,开始了有独立性和先驱意义的创新探索。“中原画风”的口号是什么?理论纲领是什么?中原画风雄浑、厚重、质朴,这是指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我想,这里既具有形式的因素,也包含着内容的体现。如果没有内涵,而只是外表的架势,也很难说上是真正的风格,更何况这种所谓的风格别的地区画风里也有体现。

    无论倡导什么样的风格,艺术家们必须遵循以生活为基础,理论为先导的创作原则,使理论和创作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美术创作的发展。创作与理论结合有两重含义:一是画家与理论家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艺术上的问题;二是画家既从事绘画创作,也从事理论研究,理论是创作的总结,又用于指导实践。特别是后一方面,我们有着优良传统。从东晋开始。一些优秀画家本身也就是理论家,他们及时总结自己和前人的创作经验,形成了具有指导性的绘画理论,从而不断地促进着艺术的发展。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不少人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既是著名的画家,又是杰出的理论家。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表现手段与技术的探索是必需的,但如果没有深邃的思想,没有对绘画本质的哲学思考,充其量也只是个画匠而已。同时,如果缺少高瞻远瞩的理论指导和一针见血的批评,艺术创作又可能变成原地的杂乱的踏步。因此,河南中国画创作队伍应更多地投入到理论的研究,注意创作经验的总结,向学者型画家迈近。理论家也应密切与创作实践结合,关心创作,和画家一道探讨艺术经验与艺术发展的规律,促进河南中国画创作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

 

                                     (《中州今古》2001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大河艺术网 中国书画报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油画学会网 美术报 中国美术馆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 e-mail: weihongyou1976@163.com
电话: 河南省美协办公室、会员部电话:0371-63932203 展览部:63930045 传真: 0371-63930045 备案号: 豫ICP备09004752号-1